第七十一章噩耗

作品:《丝路大亨

“公子有所不知呀!”黄衣妇人被触动了伤心事,不由得垂泪道:“那伙倭贼有奸人引路,假装是进城卖菜的乡农,里应外合便攻破了城,烧杀抢掠无所无不为。听说此次有十余万倭贼渡海而来,为的就是报当初双屿被毁之仇,已经有好几座县城被攻陷,掳掠来的财富女子装在船上运往海岛,江面海上都是贼人的船只,官军守卫杭州、宁波各处要隘都来不及,哪里顾得上我们!”说到这里,她不禁伏地痛哭起来。

小七听到这里,脸色越发便凝重了,他追随周可成这几年来见识日广,自然知道那妇人说的话中诸多不实之处,比如那妇人说有十余万倭贼渡海而来,为报双屿被毁之仇,可那双屿岛上人数最多,丧失最大的并非倭人,而是弗朗基人,要说报仇也应当是弗朗基人而非倭人;再说倭国当时正处于战国时代,列国相互攻杀不断,怎么可能有十多万倭贼渡海而来?但失往生计的明国海商党羽、以及他们收买的倭国武士游勇加起来有十万之众却有可能,造成了的宏大损坏也不会假。自己这次回宁波本来只是想送些书信、钱财回乡,却碰到这等事实在是意料之外了。

小七沉吟了片刻,决定还是不要贸然参与其中,毕竟在那些海贼眼里,同行是冤家;而在官军眼里,自己也是海贼无疑,两面都不谄谀,还是尽快把这次的事情了了,回台湾将这里的事情禀告师傅再说。想到这里,他便对那黄衣妇人性:“列位,既然有海贼肆虐,那我么就必须转变行程了。你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条路是上岸回家;还有一条路便是先随我等离开,避过风头再说!”

众妇人商量了一会,那黄衣妇人对小七恭声道:“公子,妾身遭此灾难,家人离散,回往后也无处可往,还请托庇宇下,听候安排了。”

“也好!”小七的脸上露出一丝笑脸:“列位放心,只要你们安心勤恳,我自然会给你们一个好回宿!”

小七将那些妇人安排好了,便先将那条花屁股开到本来躲身的大澳,又将那条完好的红头对拖了回来。然后让船长召集众人,首先将海贼大举来袭的事情颁布出来,然后说:“眼下形势已变,若是要照本来打算风险太大,我主意先回淡水,将这里的事情禀告大掌柜,再做主意!大家认为如何?”

“在下认为不可!”

小七本认为这不过是个情势,却没想到认真有人出言反对,一看却是个马鲛号的掌帆官毛和,不由得有几分怒气,道:“那么多海贼来袭,你也是看到了的,马鲛号出了闪失,你担负得起?”

“马鲛号若是出了闪失,在下想必也往见阎王了,也说不上担负得起担负不起了!”毛和笑了笑:“不过小人有个问题,若是就这么回淡水了,那条花屁股您打算怎么处理?”

小七被毛和问的一愣,周可成所建造的这些新式船舶除了航行迅速、坚固耐用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节俭人力,只需要当时同等载重量一半左右的人手。换句话说就是此时马鲛号上根本没有过剩的人手来把这条花屁股开回往。那条花屁股是条大船,长有三十余米,宽有七八米,少说也可以装一千八百石,又是用上等硬木建成的,即使不考虑里面装载的货物也是相当大一笔财富,要让白白抛弃,不要说船上的水手们不答应,就算是小七自己也感到有些说不过往。

“那你说怎么办?”小七反驳道:“船上就这么多人,那些朝鲜弓手和铳手根本没有学过怎么开船,我又没法变出人来!”

“七爷,措施是有的,您忘了我们这次来的目标了吗?”

“目标?”小七立即反响了过来:“你还是想上岸?”

“没错,您忘了咱们这次来是为了什么吗?”毛和答道:“大伙儿在东番地立下了脚跟,要给乡亲们道声平安,送些钱米回往。咱们若是就这么回往了,留在淡水的兄弟们问故乡的亲人们如何,难道我们答复脚底抹油跑了?”

面对对方的质问,小七顿时哑然,周可成起家的那一拨人里几乎都是宁波周边人,他们有很多亲人还都留在当地,眼下正遭到倭寇的侵袭,假如马鲛号就这么掉头跑回淡水,的确没法面对那么多张斥责的面貌。半响之后方才答道:“这,我这也是没有措施!你方才也听到了,倭贼有十万之众,我们这只有一条船,这么点人,又能做的了什么呢?”

“七爷,我也不是要和倭贼硬拼。大伙也都知道,这么多海贼都是数十股合伙而来的,不会是一家。咱们把抓到的那些贼人拷问一番,便能问出他们的旗帜、口令。甬江口那么多船,谁知道我们是哪一股的。到时候随便找个河汊子、海澳上了岸就是了。一来可以把财物信笺送到,二来也能招募些水手来,好把这条大船开回往。”

“你说的倒是简略,若是让贼人识破了怎么办?”

毛和笑道:“七爷,咱们人数虽少,但都是精锐,只要不走大路,自然不怕遇上大股贼人;若是在水上,咱们打不过难道还跑不过吗?”

毛和的这番话博得了一片赞成声,马鲛号的水手们早已创造他们驾驶的船只无论在火力和速度上都对同时代的其他船只享有宏大的上风,这种宏大的优越感和对这条花屁股大船和丰富战利品的贪婪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宏大的气力促使他们齐声叫嚷:

“对,怕个球,杀过往!”

“没错,打不过咱们还跑不过?”
本章已完成! 丝路大亨 最新章节第七十一章噩耗,网址:https://www.963k.com/92/92003/218.html